86、【二更】圣上的棉花……(2 / 2)

工部尚书立即应了是,又顾虑道:“圣上,恐怕布庄之中的人没有这么多啊。”</p>

</p>

顾元白思索一番,突然道:“孔卿如何看?”</p>

</p>

“为战士和灾民赶制的衣服,并不需要出众的绣法和缜密的针脚,只需平整无误,使棉絮不『露』出即可,”孔奕林道,“百姓现如今已忙完农活,家中女子都晓得一手制衣的活计,不如每日给些工钱,让百姓家的女子前来为北疆战士和灾民赶制冬衣。”</p>

</p>

顾元白又问:“那每日工钱该如何算?”</p>

</p>

“不若以成衣数为准,”孔奕林不急不缓,“做好了一件衣服那便是一份的钱,手巧的自然多,手慢的也不花冤枉钱。待她们交上成衣以后,便让专人前去检查针脚,确定不『露』棉絮崭新平整之后,再给工钱。”</p>

</p>

顾元白轻轻颔首,“就由孔卿之言去做吧。”</p>

</p>

*</p>

</p>

如今都已十月了,秋风也开始转寒,要想要在年底寒冬最冷时将新一批冬衣运送到北部,那就需要在十一月初,就要将全部冬衣装车运走了。</p>

</p>

这是一个大数量,北部的士兵不论兵种,少说也有三万人,再加上大批的灾民。一套成人棉衣要用掉一斤的重量,即便棉花够,制作冬衣的时间也十分紧迫。</p>

</p>

孔奕林将棉花当做进身之阶,他自然不会将棉花种子五粒十粒的献上去。孔奕林知晓白棉花此物,只有够多才能彰显其价值。他的『性』子让他即便在没有确定是否能考中进士当官之前,就已动用了全部的钱财,去购买了足足可以种百亩地的种子。</p>

</p>

而这些种植成功的耗费了孔奕林无数心血的白棉花,就在太康十年十月,走进了京城百姓和文武百官的眼中。</p>

</p>

这一日一大早,已经养成习惯了的农汉三三两两往官府门前走去,到了官府门前时,人头已经围了好几层。百姓们等了没过一会儿,官府中平日里给他们读《大恒国报》的官差就准时走了出来。</p>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/p>